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孝順新聞】孝順小五童 伴視障母走2小時賣花

(轉貼至華視新聞網)

在台中街頭有一對母子檔令人感動,這位媽媽眼睛幾乎失明了,不過為了賣花貼補家用,讀小五的兒子就當起媽媽的眼睛,他陪著媽媽,每天走2個多小時,到豐原去賣花,非常貼心。
  夜晚,台中街頭下著大雨,但這對母子穿著塑膠雨衣,全身裡外全濕透了,還是堅持叫賣百合花,母子兩穿梭在街頭,大部分的路人急著躲雨根本不會停下腳步,有時運氣好碰到有人停下來買花,母子兩高興的點頭直說感謝。
  但仔細看看媽媽,走路時一隻手都要搭著兒子的肩膀,另一隻手杵著柺杖,原來媽媽從小雙眼幾乎全盲,爸爸去年又失業,家裡經濟出問題,媽媽於是帶著小學五年級兒子出門賣百合花。假日母子兩就從家裡走兩個小時的路程,到廟東賣花,其實從小兒子充當媽媽的雙眼,幫媽媽打掃家裡,還會念報紙給媽媽聽。但懂事的他從不抱怨,非常貼心,只希望能多賣些百合花貼補家用,孝順的心讓人感動。


【想法分享】陪伴爸媽的一道數學題

(圖片擷取自圖片114)


國人的平均壽命男性達75.96、女性82.47歲,而且持續延長中。
請大家看看自己的年紀,再看看爸媽的年紀,究竟,你們還能陪伴他們多長的時間呢?

網路上一直流傳著一個影片,在安養院裡面,一群老太太們在討論自己兒女,講到身分地位時,大家開始說自己的孩子是律師、是醫生、會計師、名模,有的還跟大咖的明星交往,但是這些孩子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工作都忙碌至極,甚至有個老太太提到,每次他打給兒子的時候,兒子總是說很忙便匆匆掛掉電話。只有一個老太太不吭聲,當大家轉過去問他,他的兒子是做什麼的時候,他的兒子開著一台不怎麼樣的車,帶著一家人來安養院接母親出去,那位老太太便開開心心的跟著家人出去聚會了,留下剩下的老太太們惆悵的看著他快樂走出去的背影

現在的子女們幾乎都到外地去工作,而有些是直接在外地定居,逢年過節才會回家跟爸媽吃頓飯,如果算算台灣普遍會跟爸媽聚餐的節日:春節、端午、中秋、父親節、母親節,再加上爸媽的生日好了,這樣最多7次。若用現在40歲的人來算,爸媽都差不多65甚至超過70歲。將父母用70歲的年紀去算,每年跟爸媽吃7次飯,你最多跟爸爸約再吃42頓,跟媽媽約84頓,你將吸管當作這些次數,用橡皮筋綁起來,每一次聚餐過後都拿掉一隻,很快地你就會發現,吸管越來越少橡皮筋也越來越鬆,漸漸地,甚至捆不住吸管了。

現在全球都邁向老年化,孩子們都不在家裡,所謂的「空巢老人」逐漸增多。父母們平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兒女可以回來探望自己,但是總是會有令他們失望的時候,比方說,臨時工作繁忙、逢年過節買不到回家的交通票,他們便更能夠體會到思念的感觸。
更別說現在的年輕人,即使回了家,心卻不在家裡,吃飯時時刻刻滑著手機,又或者跟久久未見的朋友聚會去了,唱歌、吃飯、晚歸。一個禮拜回了家鄉,卻沒跟父母說到幾句話。總是覺得父母嘮叨:怎麼又熬夜? 早點回家!

殊不知這句早點回家,是他們心中最大的渴望。

這道陪伴父母的數學題,算起來簡單,說起來殘酷。我讓幾個年輕的姪子姪女們算了這道題目,每個人算完都告訴我:心裡酸酸的,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陪伴他們,但是卻好像只剩下一點點的時間了,爸爸媽媽以前總是在工作時常不在家裡,現在每天可以見到他們,我卻一天到晚跟同學、同事們抱怨他們愛念。
不過很高興可以看到他們成長的是,他們都說自己以後一定會多花時間來陪伴爸媽,偶爾帶著他們去戶外走走也不賴。

是阿,其實爸媽要的並不多,只是要你們的陪伴,有時候你們電話裡的一句:在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股殺傷力,或許他們只是想聽聽你們的聲音、跟你分享他最近新習得的拿手好菜、或是想知道你過得好不好。

若你是一位年輕人,一定聽過這句話:人生30才開始!
 
其實你一直都被這句話給騙了。陪伴父母的時間等到你30歲,又不知減少多少了。
別忘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這道簡單的數學題,你找到他真正的答案了嗎?


看了這篇文章,你是不是該拿起電話,打給遠在家鄉的父母,跟他說說話呢?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想法分享】將父母送至安養中心,是不是就是不孝?



(圖片取自圖片114)
風傳媒於2016/5/31的文章中提到,現在日本的老一輩父母的居住方式不再像我們記憶中的那樣三代同堂。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父母跟年輕子女夫妻同住的比例已經下滑了原本的三分之一。

再看看台灣,台灣即將進入高齡化社會,現在的狀況是夫妻除了要餵養年輕的一代以外,還要再撫養年邁的父母親,等於兩個人要撫養四個大人和兩個小孩。在早些年的日本,父母幾乎都是與子女同住,但是近幾年來,跟孩子們居住的父母越來越少,尤其是與「孩子父母」同住的更是少之又少。

大家應該馬上聯想到:是不是年輕人都不孝,不想養爸媽呢?

其實不是孩子夫妻不想跟爸媽同住,而是現在的爸媽們不想要在年老的生活時候還要顧慮到孩子夫妻的想法,也不想為孩子夫妻們帶來困擾,就算他們真的需要人家照顧,他們還是傾向於自己想辦法處理。

不同住的話,那是住哪裡呢?

現在年邁的長輩們自己有兩個方案選擇

  • 跟老伴繼續住再熟悉的老家
  • 入住安養中心


聽到的時候也是嚇一跳,怎麼會想要去住安養中心呢,難道他們都不會孤單嗎?不會覺得老了卻沒有人照顧嗎?

其實這真的是要父母本身的身體狀況,若是身體狀況好的,還可以自己活動的,兩老可以相伴當然是沒有問題;但是,若長輩中有失智症的,常常在家裡突然就消失,跑到外面去的,而年輕夫妻在外工作卻是要常常面對這些問題,擔心找不到人,或是父母發生危險,這種狀況其實在一般家庭裡面層出不窮。

我們先來看看,雙親進入安養中心後,會有什麼優點  
  1. 進入安養中心生活,大多比較長壽:因為安養中心有提供即時的照顧、有人協助管理飲食的營養、環境和身體的清潔。
  2. 有相較於家裡較為完善的無障礙、防跌措施
  3. 對於父母親來說或許有較多的社交機會


不過雙親進入安養中心之前和之後會有什麼問題產生?
  1. 自己的心理壓力:雖然爸媽嘴上說要進入安養中心,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想進去?
  2. 旁人給的壓力:有些親戚或是鄰居會從旁說為何要將父母安置在安養中心,是不是要拋棄他們?
  3. 安養中心是不是真的可以給予照顧,負面的新聞也給了自己愧疚的壓力。


其實,這並沒有標準的答案。

現在的父母們之所以會不願意與孩子們同住,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不論是孩子搬到父母家中或是父母遷至孩子家中,一旦父母年老,必定會依賴孩子的照顧,一旦孩子呈現有權利式壓倒性的強勢狀態,父母也無力違抗了。為什麼爸媽會不喜歡依賴孩子,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借貸感」,就像跟朋友借的金錢會覺得需要償還,跟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的,這種負債感是無形的,平常受到子女控制時雖然心裡很不開心,但是也無法開口抱怨,久而久之,這種人情壓力的照顧就變成了控制。

另一方面,孩子無法從被照顧者身上得到回報(或許是金錢、身體狀況的起色、成就感等等…),便會感到無力,畢竟花費了時間、金錢、勞力還照顧父母,就變成了一種束縛,也覺得自己被父母綁住。

當一方無法再繼續擔任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的角色時,便會開始勉強自己接受這樣不平衡的狀態。無法雙向的配合,只會導致情感破裂,原本的好心、孝順意識變成悲劇收場。

想要親自照顧父母的想法是非常自然的,就像父母自然地就會想保護自己的小孩一樣。但是要用對方法,也要雙方溝通。如果自己無法扛起一切,不要咬牙硬撐,就讓社會來協助你。

社會上有多種照護保險和公家機關等單位可以協助照護,好好地去瞭解吧!


不要再認為將父母送至安養中心就是不孝,評估自身狀況以及爸媽的身心狀況,做出對你們都最有利的選擇,才是真正愛爸媽的表現。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孝順新聞】每天堅持叫賣豆花「幫爸早點回去」 孝順兄妹攤位感動人

(以下新聞擷取自東森新聞)
黃小弟頂艷陽路邊叫賣
生活中心/台中報導
台中四平路上有一個小男生,每天在馬路邊舉牌叫賣豆花,路過民眾都會注意到,原來他跟妹妹幫爸爸賣豆花,為了能多賺點錢,他堅持學電視上的方式,拿著看板在攤位附近定點叫賣,「讓爸爸早點回去」,而妹妹寫完功課也會幫忙裝豆花。兄妹的貼心、孝順感動許多上門顧客。
「要不要豆花,古早味的豆花!」黃小弟舉著白色看板,辛苦的在大太陽底下大聲叫賣,每天都在路邊幫忙賣豆花,讓附近的民眾都印象深刻。《東森新聞》報導,剛升上國中一年級的黃小弟弟跟國小的妹妹三餐、學業都在爸爸的小攤位裡,還會貼心幫忙做生意,他說「要幫爸爸生意變好就會多一點人買,早一點回去。」

孝順兄妹替父賣豆花,三餐學業都在攤子裡。
黃老闆一家五口家裡還有老婆及幼稚園孩子,一開始還擔心兄妹倆回家沒人看管學業,就叫來攤子裡,沒想到兄妹倆乖乖寫完功課,主動幫忙賣豆花。黃老闆說,攤位附近很多人經過,沒什麼生意的時候,哥哥就會自己拿板子去叫賣,「有時候剛開始因為拿久會痠,他就把它用繩子吊著,客人要買就妹妹會用,有時候哥哥也會用,哥哥比較勤快。」
黃小妹也覺得哥哥這樣會很累,還要招呼客人、曬太陽,「希望我可以幫哥哥和爸爸分擔一點工作。」黃小弟則說,是看看電視,發現有些人會在外面叫賣,效果會比較好,堅持在路邊叫賣吸引注目,能多賣點豆花、賺多點錢。附近民眾直呼,小兄妹連吃飯、功課也都拿來攤位這裡,顧學業也幫忙分擔家計,孝心讓人十分感動。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孝順新聞】實踐對病母的承諾 跳遠金牌感人故事

(以下新聞轉貼自香港蘋果日報)
軒達臣奪金牌

將獎牌放在媽媽的床上
軒達臣在男子跳遠跳出8米38,以1厘米力壓跳出8米37的南非選手文尼奧加贏得冠軍。他在奪冠後十分激動,因為他終於可以達成向母親Debra許下的承諾。英國《每日郵報》報道,Debra在10年前患上腦退化症,孝順的軒達臣為了報答母親,在今年出征里約奧運前,特意向她許下贏取金牌這個承諾。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拍下了軒達臣回家的過程,這位奧運金牌得主與母親見面時,一時之間竟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軒達臣之後表示,母親在他大約17、18歲時患病,當時他選擇離家接受訓練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但此後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母親,到今日為她贏得奧運金牌,終於得償所願。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孝順影片】媽媽眼中的自己VS.孩子眼中的媽咪~原來是這樣

媽媽總是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殊不知,你為孩子們做的每一件事情,孩子都記在心裡。
辛苦媽媽們了!


【孝順新聞】孝順兒子照顧癱瘓爸爸



(以下新聞轉貼自PPT01娛樂新聞)
學生時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但這位20歲的郭世俊卻背著一個重擔,他的故事令人感動卻也心酸。
郭世俊的爸爸郭益山40幾歲才結婚,先後生下了郭世俊的姊姊和郭世俊。家中的經濟濤件很差,妻子又患有腦膜炎不能自理,家中只靠著郭益山微薄的薪水度日,但是兩個孩子非常優秀,姐姐就讀醫學院,郭世俊在校成績也相當優異。
但是好景不常,2014年6月郭益山騎車回家橋上摔落,因而癱瘓,家中的經濟支柱就這麼倒了,當時才18歲的郭世俊下定決心,決定親自照顧爸爸。由於姊姊就讀的學校離家較遠,為了讓姊姊沒有後顧之憂,他請爺爺奶奶照顧媽媽,自己則一邊讀書一邊照顧癱瘓的爸爸。

孝順的郭世俊一肩扛起照顧爸爸的責任。

郭世俊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當他升上高三,聯考的壓力沒有拖垮他,他勤奮向學,努力讀書,一方面照顧癱瘓的父親,因為爸爸大小便會失禁,郭世俊每天除了照顧父親日常所需外,還要幫他排便,擦身。

除了讀書和照顧爸爸,他還要做很多事情。

除此之外,每天早上、中午、傍晚和睡前,郭世俊都要幫爸爸翻身、按摩。這是三餐以外每天必不可少的事,因為爸爸腿部不能動,如果沒有經常和摩,肌肉就會萎縮,也容易生褥瘡。

幫爸爸按摩、復健都必須的。

面對這樣困苦又不幸的生活,郭世俊並沒有被生活重擔壓垮,他樂觀豁達,勤奮努力,終於考上大學了,成績十分優異,不過為了照顧爸爸,他選擇離老家近一些的皖西學院。學校幫他租了一間房子,有很多同學來幫她搬家,讓郭世俊很是感動。

同學也會來看看郭世俊的爸爸。

姊姊因為要準備當醫生考證照,為了不讓姐姐擔心,也不耽誤姊姊的前程,他再次決定,大學4年的期間,繼續陪伴癱瘓的爸爸。

有時也打電話讓爸爸跟姊姊說說話。

郭世俊目前的經濟來源,就是家中200多元(人民幣)的保險金,學校也提供他各種助學獎金,減輕他的生活重擔,另外一些善心人士也幫他募款,半年的時間獲得各地約6萬元人民幣的捐款。

郭世俊自己做了香包給爸爸。

郭世俊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助,讓他可以專心讀書和照顧父親,他會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好好讀書,和爸爸一起畢業,畢業後回饋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父子倆的生活雖然困苦,但是他們過得很快樂。

郭世俊孝順的心讓人為之動容,為了讓姊姊沒有後顧之憂,一肩扛起家庭的重擔,當時他才18歲啊!18歲是個青春年華的日子,而郭世俊已經面臨人生的困難,他的決心和努力著實令人感動。希望他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找到工作,改善家裡的生活,也希望他能夠完成回饋社會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