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陪伴爸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陪伴爸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文章分享】母愛是一張飽滿的弓


文章分享自大紀元

作者:妞妞

責任編輯:沈容

小時候,就知道她和別的媽媽不同。她從來不說這樣的話——媽媽養你多辛苦,你長大了要對媽媽好。
在我不記事的時候,父親就病故了,之後她一個人帶著我生活。所以有很多大人對我說,你媽媽撫養你要辛苦很多倍。當然,她的不同並不只是她不說那樣的話,最大的不同是,她很放縱我。
當時同齡的孩子大多會被家長逼著學習各種才藝,上各種奧數班、英語班、才藝班。但是她不,她甚至從來不讓我在作業之外再去和課本糾纏。於是小時候的我被很多每天忙忙碌碌修煉本領的同學羨慕。他們好奇地反複問我,你媽真的不逼你學奧數嗎……最後得出結論,唐可的媽媽真好。
唐可就是我。
從小到大,我和她之間,一直都是輕鬆的相處狀態。她會溫和地教育和引導我,從來不用身分壓制和管教我。她從來不為我數學成績的糟糕煩悶,卻總為我出色的那 一面驕傲。在她這種情緒的感染下,從初中到高中,雖然數學成績始終在班上墊底,我卻不曾自卑過。用同學的話說,一點兒不像單親家庭的孩子。
高考前和她有過一次深談,她第一次很嚴肅地告訴我,要想好去哪裡,以後想做什麼。於是我想了好幾天,然後試探著對她說,我想學設計。一開始,有點兒擔心她不會讓我離開。可是她絲毫沒有反對,說,那就朝你的目標努力吧。
2個月後,我拿到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對此,外婆卻並不滿意,低聲責備她,怎麼讓孩子去那麼遠,孩子就是小鳥,一旦飛出去再回來就難了。她笑著答:「媽,我把她養大,還不就是為了讓她去飛?對她來說,重要的不是我,而是她自己的生活。」
外婆一怔,我也一怔。這些年,她給我的自由太多,但是從來沒有對我說過這樣的話。
似乎每個人都說,父母有義務撫養子女長大,子女也有義務陪在父母身邊,這是親情的義務。可是她不,她從來不曾提醒和要求過我盡這樣的義務。現在聽她這樣對外婆一說,我反倒有些懊悔。
那天我對她說:「媽,要不我不去了。」「為什麼?」她詫異地看著我。我說:「你是不是太縱容我了,你該把我留在身邊和你一起呀。」
她笑了,說:「你知道嗎?我這半生幾乎所有自己的願望都不曾實現過,我是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可我不是最好的自己。我不想你和我一樣。我更想你可以自由地去過你的生活,認真地過你的一生。」
我懂她了。
4年後,我報考加拿大一所學府的研究生,並順利通過。在外面飛了4年,我的心已經越來越野。去吧去吧,她說,帶著我的夢想。
她的夢想,我已經知道。她從小熱愛舞蹈,曾那麼熱切地想舞向外面的大世界。可是生活和親情溫柔地禁錮了她。於是她自願脫下美麗的舞鞋,為了親情和愛情沒有再走出小城一步。她不是沒有遺憾,雖然她不後悔。但她不想我重複那份遺憾。
2年後的秋天,當我漫步在渥太華的楓葉大道時,收到她發來的一條訊息,是她和好友一起在華山頂端歡呼雀躍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笑得很燦爛。我知道她是要告訴我,她生活得很好,不寂寞不孤單,無須我惦念。我只要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便好。
我給她回複信息說:「媽,有沒有人告訴你,你是個不一樣的母親,一個了不起的母親。」過了片刻,她回我紀伯倫一首詩中的話:
「母親是弓,兒女是弓上射出的箭。」
她知道我想說什麼,而我不知道,會有多少做母親的知道這樣的詩句,又有多少母親有勇氣真正做到。可是,她做到了,做得那麼自然平常。這是她愛我的方式。可我不知道她知不知道,不管我飛得多高多遠,當她需要我的時候,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調轉方向。
「因為我的飛翔,一直用了她的翅膀。」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想法分享】爸媽,我要一直帶你們出來走走



小時候很多人都想過,長大後要帶著父母去到那些他們不曾去過的地方,或是到具有懷念性的地方舊地重遊,或許是出國,或許只是台灣的一個小角落,但是許多人都曾暗自發下這樣的一個誓言。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想法分享】孝順只需一句話

「孝順只需一句話」- 韓國篇 李光洙(中韓合作公益廣告)

一直很喜歡看韓綜Running man ,對裡面的主持人之一 亞洲王子李光洙更是印象深刻。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新聞分享】女兒心聲/不是賠錢貨

(轉貼至聯合報)


回娘家時,媽媽告訴我,爸爸最近常有感而發,說還是老大和老二最孝順。我排行老三,沒被爸爸稱讚,我卻一點也不吃味,因為大姊和二姊孝順的程度,確實讓我望塵莫及。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想法分享】媽媽的味道

媽媽的味道
之前寫了一篇關於什麼是媽媽的味道(回顧:什麼是媽媽的味道),讓我想起家裡的一些瑣事,來跟大家分享。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想法分享】父親也有你不知道的那一面


父親節一年比一年的還要商業化,相較於媽媽,大眾好像對爸爸沒有太多的關心,網路上的文章和影片普遍也是說母親的偉大,對於父親的奉獻,除了一首兒歌-哥哥爸爸真偉大,敘述爸爸為了國家上戰場,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太多的著墨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想法分享】麻煩嗎,一點也不,只怕你再也不麻煩我


「帶我出去好麻煩,你們都沒有自己的時間,你們放假可以自己出去,不要再管我了!
我想起一個故事,關於朋友的故事。

三十幾歲的男生,事業正鴻,雖然正處在正忙的階段,他每個晚上還是會回郊區的家看看爸媽,跟爸媽吃頓飯,再回市區的租屋處。有一天,媽媽出門買菜的時候,為了要撿起不小心弄掉的蘋果,突然眼一黑,腦中風住院了。

後來男生每天十點下班回家就是趕往醫院。還好,母親並不是全身癱,但是需要經過漫長的復健才能夠漸漸康復。假日的時候,他就會陪伴母親做復健,從床上簡單的翻身訓練和關節運動,到走路和日常生活訓練。

男生每次陪伴媽媽復健,看著她奮力地邁出步伐痛苦的表情和勞累,男生每次回家就像小孩一樣嚎啕大哭,覺得自己很沒用,對於媽媽的健康很無力。
後來媽媽出院之後,沒辦法像以前一樣親自下廚,但是倒也是會指揮爸爸做些簡單的料理。男生一到周末,必定會安排一些行程,帶著父母親出去遊玩,連餐廳都安排好了,日復一日。

某天,換爸爸病倒了。爸爸平常是個很健朗的人,不太會感冒,有天突然說心臟不舒服,嚴重到送急診,住院了兩個月,父親堅持要回家,那一天晚上,男生在父親的房間,突然聽到父親在浴室裡面大哭,男生衝進浴室抱住了父親,這是他們30年來,第一次這麼真誠地擁抱,但是男生抱著父親的同時,感受到父親對死亡恐懼和人生的遺憾。
一個多月後,父親就離世了。因為父親的離世,男生更加珍惜跟媽媽的陪伴。
剛入秋的那天,他打給媽媽,說要帶她去逛街,晚上一起去妹妹家吃頓飯,媽媽猶豫了一下,但是還是答應了。在車上,媽媽開始抱怨東抱怨西,一下說不想逛街,一下說不想去吃飯。

男生忿忿地說:「你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 讓我多陪伴你不好嗎?
媽媽愣了半會,回答:「帶我出去好麻煩,你們都沒有自己的時間,你們放假可以自己出去,不要再管我了!
男生淚眼縱橫:「哪裡麻煩?你辛辛苦苦地把我跟妹妹帶大,讓我做一點事情回敬你,況且,這只是一點點的小事而已,比起養育我們,這真的只是一點點的小事。」
媽媽表情軟了下來。
過了兩個冬天,媽媽在床前對男生說:你說,你是不是覺得我很麻煩?
男生握著媽媽的手,說:麻煩嗎? 一點也不,我只怕你再也不麻煩我。少了這些麻煩,我也不會因此而快樂。」
媽媽聽了這番話後,當天晚上便在睡夢中安詳地辭世。

父母親總是怕麻煩我們做子女的,或許是因為有些人老是在父母親面前擺出很不耐煩的臉色。但是換個角度想想,以前他們不也是這樣教我們的嗎?從牙牙學語、踉蹌學步、拿筷子、字彙的學習,有時候我們同一個問題還會問上百遍,他們有不耐煩嗎?
現在科技時代,父母們對於電腦、智慧型手機總是會有不知道如何使用的時候,身為子女的我們就應該要慢慢地跟他們說,就像小時候他們抓著我們的手教我們一筆一畫的寫字那樣。
如果哪天,你無法體會被爸媽拜託的感覺,你真的會覺得如釋重負嗎?

答案我相信是否定的,所以當爸媽詢問是不是很麻煩的時候,你就要回答他們:不,一點也不覺得麻煩。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想法分享】陪伴爸媽的一道數學題

(圖片擷取自圖片114)


國人的平均壽命男性達75.96、女性82.47歲,而且持續延長中。
請大家看看自己的年紀,再看看爸媽的年紀,究竟,你們還能陪伴他們多長的時間呢?

網路上一直流傳著一個影片,在安養院裡面,一群老太太們在討論自己兒女,講到身分地位時,大家開始說自己的孩子是律師、是醫生、會計師、名模,有的還跟大咖的明星交往,但是這些孩子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工作都忙碌至極,甚至有個老太太提到,每次他打給兒子的時候,兒子總是說很忙便匆匆掛掉電話。只有一個老太太不吭聲,當大家轉過去問他,他的兒子是做什麼的時候,他的兒子開著一台不怎麼樣的車,帶著一家人來安養院接母親出去,那位老太太便開開心心的跟著家人出去聚會了,留下剩下的老太太們惆悵的看著他快樂走出去的背影

現在的子女們幾乎都到外地去工作,而有些是直接在外地定居,逢年過節才會回家跟爸媽吃頓飯,如果算算台灣普遍會跟爸媽聚餐的節日:春節、端午、中秋、父親節、母親節,再加上爸媽的生日好了,這樣最多7次。若用現在40歲的人來算,爸媽都差不多65甚至超過70歲。將父母用70歲的年紀去算,每年跟爸媽吃7次飯,你最多跟爸爸約再吃42頓,跟媽媽約84頓,你將吸管當作這些次數,用橡皮筋綁起來,每一次聚餐過後都拿掉一隻,很快地你就會發現,吸管越來越少橡皮筋也越來越鬆,漸漸地,甚至捆不住吸管了。

現在全球都邁向老年化,孩子們都不在家裡,所謂的「空巢老人」逐漸增多。父母們平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兒女可以回來探望自己,但是總是會有令他們失望的時候,比方說,臨時工作繁忙、逢年過節買不到回家的交通票,他們便更能夠體會到思念的感觸。
更別說現在的年輕人,即使回了家,心卻不在家裡,吃飯時時刻刻滑著手機,又或者跟久久未見的朋友聚會去了,唱歌、吃飯、晚歸。一個禮拜回了家鄉,卻沒跟父母說到幾句話。總是覺得父母嘮叨:怎麼又熬夜? 早點回家!

殊不知這句早點回家,是他們心中最大的渴望。

這道陪伴父母的數學題,算起來簡單,說起來殘酷。我讓幾個年輕的姪子姪女們算了這道題目,每個人算完都告訴我:心裡酸酸的,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陪伴他們,但是卻好像只剩下一點點的時間了,爸爸媽媽以前總是在工作時常不在家裡,現在每天可以見到他們,我卻一天到晚跟同學、同事們抱怨他們愛念。
不過很高興可以看到他們成長的是,他們都說自己以後一定會多花時間來陪伴爸媽,偶爾帶著他們去戶外走走也不賴。

是阿,其實爸媽要的並不多,只是要你們的陪伴,有時候你們電話裡的一句:在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股殺傷力,或許他們只是想聽聽你們的聲音、跟你分享他最近新習得的拿手好菜、或是想知道你過得好不好。

若你是一位年輕人,一定聽過這句話:人生30才開始!
 
其實你一直都被這句話給騙了。陪伴父母的時間等到你30歲,又不知減少多少了。
別忘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這道簡單的數學題,你找到他真正的答案了嗎?


看了這篇文章,你是不是該拿起電話,打給遠在家鄉的父母,跟他說說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