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想法分享】看了想孝順的電影 - 錢不夠用2


這部電影我已經知道很久了,也看過。記得看的過程很心痛也很無奈。印象中是在電影台間胡亂按搖控器時按到,一開始是被新加坡腔調的怪里怪氣吸引,一下國語、台語、還有奇怪的新加坡英語。演員都長的不怎麼樣,但卻很生活化就像隔壁鄰居一樣。

簡單的劇情介紹是三個親兄弟,從小都在新加坡的中等階層的家庭成長,但是這三人在長大後,都將代表新加坡三個不同收入、不同階級的人物。三個人同時因理財不當,陷入經濟危機:錢不夠用。因此在掙扎生活中三兄弟與母親的關係也產生微妙的變化。

三兄弟由於忙碌地為生計奔波,因此都疏於照顧年邁的母親。當然,在物質上,三人從來都對母親相當慷慨,但是在感情上,對於母親的關懷卻是少得可憐,過程中帶出諷刺人情的冷暖、更幽了孝順這個定義一默。

三個主角不同形式,不同階級,卻都有同樣的錢不夠用
我相信觀看本片的觀眾絕對會像我一樣有很深的感慨,劇中人的境遇就像你我一樣,為生活而忙碌的辛酸、為子女付出擔憂卻不一定被領情、夾在自己家庭與照顧父母的兩難….每天都在發生。

看完這影片給我感觸很深,現在的社會變遷與世代的轉變,使得現代人觀念裡
缺乏感恩心;變得過於追求自我慾望的實現與滿足,忘了曾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的支持、關愛與陪伴。在有了自己的家庭與子女後,因為必須成為獨當一面的給予者,就忘了能有現在的成就是父母的給予。

沒錢沒尊嚴這句話,在年長者間的流轉不是沒有原因。子女們為了生活所需奮鬥沒有太多的時間再去照顧長輩,過多的現實與無奈,使得年長者對自身產生不安全感。

影片中讓我感觸的一幕,就是片中的母親在沒有預警心態下,被兒子帶到養護機構,母親踏入機構後就看到其它入住的年長者臉上毫無生氣的表情,心慌的母親一回頭只看到兒子悵惶離去的背影,是的!自己被遺棄了。兒子儘管自責卻還是選擇這麼做了。

似乎,我們在面臨父母與子女的選擇時,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多數人總以子女的需求優先,孩子的用品要用最好的,爸媽的東西差不多就可以。花錢給孩子買最新型的手機,爸媽就還是畫質差的映像管電視機。

好像我們真的忘了小時候我們也總是由爸媽手中拿到最好的;那現在我們又給了什麼呢?

這部電影真的值得一看再看,在我們被生活逼迫無奈時仍然提醒我們縱然有再多無奈,也不要忘了感恩,感念父母恩。

後記:另有一個感人的事是本片自2009年上映以來,有一家戲院的老闆因為看了感悟很深,希望大家也能看到這部片,因此從未下片,早就破了台灣史上放映最久的記錄,這家戲院就是台中的〈萬代福〉戲院,雖然只是24個座位的小廳,因老闆的堅持分享善的心念,讓更多人或能因此片受惠。


【想法分享】<孝意新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在〈孟子〉中有一篇曾提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想法分享】孝順的定義


查閱維基百科的內容,你會看到孝順是這麼定義的:

孝親房真的孝親嗎?

大概在2011年開始突然一堆建商蓋了號稱擁有孝親房的建案,在桃園尤其常見。所謂的孝親房對建商來說就是給爸媽住的房間,再來因為給爸媽住,年紀大的老父母無法爬樓梯為了孝順,房間是蓋在一樓因此號稱"孝親房"。這或許只是單純建商的口號吧,但也吸引了不少父母的注意,但孝親房真的孝親嗎?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想法分享】女生就比較會照顧人?孝女、孝媳,為何都是女性擔任照顧者


現代社會雖然一直在追求性別平等,但是現實生活中各種性別刻板印象以及性別概念還是根植於社會大眾的心裡。例如,若家裡有人感冒了、生病了,女性就要理所當然地擔任起照顧者的角色。多數人對於自己小時候生病的印象,都是媽媽請假帶孩子去看醫生,或是請假在家照顧小孩,另一方面,在現代的看護裡面,基本上也都是女性從事看護的工作,為何照顧者角色大多數都是由女性擔任呢?

【想法分享】爸媽,我要一直帶你們出來走走



小時候很多人都想過,長大後要帶著父母去到那些他們不曾去過的地方,或是到具有懷念性的地方舊地重遊,或許是出國,或許只是台灣的一個小角落,但是許多人都曾暗自發下這樣的一個誓言。

【想法分享】外公留給我們的寶物


大多數人家裡的長輩過世,親戚們就會開始分遺產,房子、錢、金飾,沒有一樣是不瓜分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