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聽到老人家講:弟弟很乖,考上第一學府,很孝順,沒有辜負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他的期待。
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不免眉頭皺了一下,這是一個月暈效應吧[註]…。其實孩子鮮少跟爸媽說話,連過年的時候也是不發一語,平常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不怎麼關心家裡的人,這樣又何嘗是種孝順呢?
有些父母會把小孩的學業、成就和經濟狀況與人品畫上等號,在現在的社會中,這是滿普遍的一個現象。
《爸媽,都是你把孩子搞成這樣》這本書裡面提到,孩子的學業成績好就代表爸媽教的好,有個讀名校的孩子,幫父母賺足了面子和裡子;而那些學校沒打分數的項目:誠實、孝順、善良、有禮貌等等,因為無可比較,無從打分數,所以品格表現受父母在一的程度遠低於學業成績。
高中要考大學總共要考5個科目,分別是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有時候我們太執著於讓小孩子念這些所謂的必學科目,讓孩子們去學算術,或是放眼國際,但是卻忽略了基本的教育。我聽過一個談話節目,他提到,有很多人為了孩子們的學習,一切都可以讓步,比方說,孩子考了一定的分數,吵吵鬧鬧的要買一台新的電腦,身為父母的就掏錢買了。
但是其實如果孩子知道正確的學習之道,或許父母們就可以用別的方式來教導孩子,正確的學習需要以下幾點:敏銳的觀察力、很強的記憶力、很清晰的邏輯思考能力。這三件事情是沒辦法透過書本去學習的,但是孝順的最基本不就是這三樣事情嗎?比方說,記得奶奶的生日,主動關心奶奶的身體狀況,觀察奶奶走路不穩,是不是該購買一根手杖給奶奶使用呢?
只專注於功課、成績好的孩子,都未必會做到記得長輩們的生日,成績好的孩子因為在成長的過程總是予取予求,只專注在自己本身的事務上,對於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較於漠不關心。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是孝順的孩子,家長提供給孩子們的教育也不應該只有課業上,應該要讓他們了解孝順最基本的美德。
像一篇新聞報導的,一位單親爸爸為了要上孩子上好學校,三餐不繼的,孩子的補習費卻從來沒停過。孩子如願以償的上了最好的學校,他對爸爸說:「謝謝爸爸無怨無悔的付出,我會努力當上醫生,接下來讓我孝順您。」有這樣的心,或許才是做父母的心理最大的安慰。
月暈效應:直接從一個人的整體印象判斷,直接推理出其他相應的品質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