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想法分享】孝順父母=用功唸書



2011年的教育心理學題庫中有這麼一則問題:

趙老師認為成績較好的人,在家也較孝順父母,請問這種現象稱為: 
(A)
個人誤差 
(B)
邏輯謬論 
(C)
月暈效應 
(D)
投射作用。
「月暈現象」---特定人士的迷思推論,因看過或認識對方而進行評論。
「邏輯謬誤」--非特定人士的迷思推論,以自認為的「常理」歸納結果。
這題的正解原來為B ; 後來改為C
雖然題目考的是關於心理學上,名詞定義的問題,但我覺得題目頗為有趣!

現實中,成績較好的人似乎很容易被誤認為孝順父母。父母親總是對子女有所期待,而台灣社會裡的爸媽也總是無法放下對成績的執念,這不是他們的問題,光看目前的公司徵才是否首先看學歷即可略知一二。既然台灣社會都有這樣的觀念,無怪乎父母總是心心念念孩子的成績,不能輸給別人。

「你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唸好書就好!」
「爸媽這麼辛苦供你讀書,你就拿這種成績報答我嗎?」
「我以後不用你孝順,你只要把書唸好就千幸萬幸了!」

這些話我想在多數人成長的過程裡,應該都有聽過吧。子女自小被灌輸唸好書就好,拿到好成績就是孝順,就是報答父母。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忽略了自身的想法,到底唸書是為自己還是為父母呢?

書唸得好的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順,那麼其它品格就不重要嗎?

我看過很多父母口口聲聲為了孩子好,辛苦工作加班攢孩子的補習費,家裡的杯子都不捨得孩子洗,要求孩子將全副心力都放在讀書上,孩子久而久之也習慣了人生中將讀好書做為目標。

媽!我沒空幫你買東西,我得唸書!
爸!你講話太大聲了,影響我唸書!
我不能陪你們聊天,明天還有考試!

當父母只灌輸孩子唸書就是孝順的表現時,孩子自然拿此奉為圭杲。等到孩子長大覺得自己已經盡到孝順的義務了,有好學歷、有好工作不必再替父母過生活,自此該有自己的人生。但成長過程裡因為唸書失去的家庭生活卻是再也回不來。親子感情沒有培養如何會好?這時候才要求子女陪伴,要求關懷為時已晚。

成績好的人不一定孝順父母,但孝順父母的人成績不會太難看。新聞上常常見到許多拿獎學金的孩子,因為看到父母的辛苦,想幫家裡減輕負擔,因此自動自發努力唸書,孩子若能體會父母的心情,自然會用心在學業上,或許成績不是頂尖但想必也差不到哪裡去。


比起殷殷切切期盼孩子能有好成績,不如好好教導孩子瞭解父母的苦心並多增加親子生活的時間。相信孩子會有感覺的,將來孩子的孝順不是老師打的分數,是他自己願意考幾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