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我已經知道很久了,也看過。記得看的過程很心痛也很無奈。印象中是在電影台間胡亂按搖控器時按到,一開始是被新加坡腔調的怪里怪氣吸引,一下國語、台語、還有奇怪的新加坡英語。演員都長的不怎麼樣,但卻很生活化就像隔壁鄰居一樣。
簡單的劇情介紹是三個親兄弟,從小都在新加坡的中等階層的家庭成長,但是這三人在長大後,都將代表新加坡三個不同收入、不同階級的人物。三個人同時因理財不當,陷入經濟危機:錢不夠用。因此在掙扎生活中三兄弟與母親的關係也產生微妙的變化。
三兄弟由於忙碌地為生計奔波,因此都疏於照顧年邁的母親。當然,在物質上,三人從來都對母親相當慷慨,但是在感情上,對於母親的關懷卻是少得可憐,過程中帶出諷刺人情的冷暖、更幽了“孝順”這個定義一默。
三個主角不同形式,不同階級,卻都有同樣的 “錢不夠用”。
我相信觀看本片的觀眾絕對會像我一樣有很深的感慨,劇中人的境遇就像你我一樣,為生活而忙碌的辛酸、為子女付出擔憂卻不一定被領情、夾在自己家庭與照顧父母的兩難….每天都在發生。
看完這影片給我感觸很深,現在的社會變遷與世代的轉變,使得現代人觀念裡
缺乏感恩心;變得過於追求自我慾望的實現與滿足,忘了曾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的支持、關愛與陪伴。在有了自己的家庭與子女後,因為必須成為獨當一面的給予者,就忘了能有現在的成就是父母的給予。
沒錢沒尊嚴這句話,在年長者間的流轉不是沒有原因。子女們為了生活所需奮鬥沒有太多的時間再去照顧長輩,過多的現實與無奈,使得年長者對自身產生不安全感。
影片中讓我感觸的一幕,就是片中的母親在沒有預警心態下,被兒子帶到養護機構,母親踏入機構後就看到其它入住的年長者臉上毫無生氣的表情,心慌的母親一回頭只看到兒子悵惶離去的背影,是的!自己被遺棄了。兒子儘管自責卻還是選擇這麼做了。
似乎,我們在面臨父母與子女的選擇時,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多數人總以子女的需求優先,孩子的用品要用最好的,爸媽的東西差不多就可以。花錢給孩子買最新型的手機,爸媽就還是畫質差的映像管電視機。
好像我們真的忘了小時候我們也總是由爸媽手中拿到最好的;那現在我們又給了什麼呢?
這部電影真的值得一看再看,在我們被生活逼迫無奈時仍然提醒我們縱然有再多無奈,也不要忘了感恩,感念父母恩。
後記:另有一個感人的事是本片自2009年上映以來,有一家戲院的老闆因為看了感悟很深,希望大家也能看到這部片,因此從未下片,早就破了台灣史上放映最久的記錄,這家戲院就是台中的〈萬代福〉戲院,雖然只是24個座位的小廳,因老闆的堅持分享善的心念,讓更多人或能因此片受惠。